近代建筑营造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已开始出现具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工场;以广州“十三行”和圆明园西洋楼为起点的洋式建筑营造活动一也开始出现。但由于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建筑营造业与西方近代国家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入侵从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建筑营造业的变化,而具体到营造业的发展则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期(二十世纪第一个 20 年)和后期(二十世纪第二个 20年)。
(1)初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廷的“西洋楼式”建筑、民间的“门面建筑”都在这一阶段开始营建,且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仅是建筑局部受洋式建筑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如门、窗洞的发券做法,以及对西洋柱式的模仿和细部装饰的“洋化”等。
以 1907 年建成的陆军部衙署为例,这是惟一用青砖砌筑的楼群式办公建筑,并开始较多地表现出外国建筑的营造方式。西式的洋式办公建筑同中式的宅院建筑相结合,高大的建筑体量同精细的雕饰相互融合,表现出建筑营造活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堂建筑在营建则已进入后期,较多地表现出受传统建筑营造方式的影响。例如与陆军部衙署同一年建成的南沟沿救主堂,除了平面布局沿袭西方教堂之外,整栋建筑则基本上是按传统建筑营造方式建起来的。
(2)中期:二十世纪第一个20年中期阶段,近代新建筑类型开始陆续出现。例如东交民巷的使馆区、王府井大街,清末官厅建筑、民国国会建筑,以及新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学校建筑、工业建筑等都在这一阶段营建。
这一阶段的洋式建筑已基本上使用机制红砖(以进口为主),设计“大多参用新式,如铁梁、洋灰铁筋及人字架等做法,并习为风尚,而这恰恰促使了营造的方式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开始发生变化。例如穹顶的安装、“孟莎式”折复屋顶、银行金库、电影剧场、工业厂房的施工,都给近代建筑营造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虽然这时的建筑设计仍多为洋行、外国建筑师所操纵,但建筑营建活动则以中国营造厂为主。
(3)后期:二十世纪第二个20年随着仿中国传统样式建筑的出现,和新的技术工艺的引进,迫使营造厂用新的营造方式、新的建筑材料去建造传统样的建筑。从这一时期开始,混凝土等近
代人工材料开始逐渐取代木材这种传统天然材料去表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神韵,而这成为了一时间困惑着中国建筑营造业的难题。
(4)未来:混凝土又会被新型材料取代,除了成本大大降低,安装和拆卸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目前国内已有此类小面积建筑。
现代主义新建筑的出现,对建筑营造业的近代化产生促进作用。中国建筑师逐渐增多,且由中国人开设的建筑事务所日趋活跃,通过使建筑设计和建筑营造活动更为密切,推动了营造水平的提高。二十世纪30年代,有的营造厂开始兼设计、营造两职于一身。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