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木屋的样式结构

长白山区的木屋,是以木为屋、为墙、为瓦、为烟囱,这是一个总的概念,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用途,使木屋在材料选用、建造方法、大小高矮等方面各有不同。
( 一) 木屋样式
1. 木嗑楞
这是最典型的木屋,四周墙体用原木垒加而成,是满族山民沿用至今的木屋。生活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古朴天成。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 cm 的土沟,将原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原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原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呈十字形,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原木与原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是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 见图2) 。木嗑楞房屋大小不同,有1 间、2 间、3 间、5 间不等,屋内面积最小者约为2. 5 m ×4. 5 m,最大者为4 m × 7 m。
2. 地戗子
地戗子,也称马架子、口袋房、筒子房,较之纯正的木嗑楞住房要矮小,原木要细。多建在大山里,为猎人、挖参人、采药人、淘金人和土匪绺子住用。地戗子大小不等,少则仅容1 人,多则可住百人。建造方法也有不同,均为就地取材,用树木、树皮、茅草及泥巴。简易的造屋方法是先砍伐碗口粗的木杆,用树皮靿子捆缚成两个大小、角度相同的人字架,顶端搪一根杆为梁木。下端埋进土里踩实,再在人字架两坡上纵横搪绑一些细木杆,形成框架,这就是屋盖儿。其上苫盖桦树皮、黄菠萝树皮或茅草,里面地上铺松树挠子,上面再铺上狍皮,就能睡人。这种地戗子是房山头开门,两侧没有墙,四角没有柱脚,没有炕,屋内不生火,在戗子门口用吊锅做饭,所以又称为冷戗子。当年的木把( 当地伐木工人的自称) 、猎人和挖参人多搭建冷戗子,因陋就简。还有一种地戗子是暖戗子,也是房山头开门,屋内有炕,锅灶盘在炕前,俗称“头顶锅”。烟囱修在后墙外,是用中空的树筒做成的。灶里烧木柈子,一是用来做饭或是烘烤潮湿衣鞋,二是灶烟可用以熏呛蚊虫,三是火光有恐吓野兽侵扰的作用。暖戗子冬天保暖能住人,终年居住深山的老跑腿子———“冬狗子”( 又叫老把头、洞狗子,是地人对老人的“尊称”) 、猎人、土匪等冬天在这里藏身。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抗联密营就采用了暖戗子,但房子很长,可居住很多人,所这种长条的木屋也称作口袋房或筒子房。为了冬季保暖,下雪后常要往暖戗子四周培雪,再浇水,形成一个冰壳,不透风、不散热。
3. 地窨子
地窨子的特点是屋子为半地下建筑,建屋时先按屋子大小挖一个矩形的地窖,深浅两三尺不等,然后在上面搭人字架,两面坡上苫草或铺桦树皮。房山头开门,两侧无墙。地窨子在半地下( 见图3) ,主要是为了取暖。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是当年满族先人由穴居地下向地上住房转化的过渡模式,是满族传统居住文化的遗存。地窨子里面有炕,炕头有灶,屋外有烟囱。地窨子因半在地下,屋内潮湿,又因低矮,屋内光线差。地窨子建造材料就地取材,搭建容易,又能取暖做饭,适于在山里种地的农民、种参的参农等居住。居民多在地窨子四周种植黄
烟,其气味有驱虫、驱蛇的作用。除了上述样式之外,满族木屋还有“一面坡”“泥灌墙”“垡土墙”等,本文不作赘述。
( 二) 木屋的独特结构
1. 窗户
木嗑楞房屋的前墙、后墙均有窗,有的房山墙也开窗,其作用一为通风,二为透光。长白山区的木屋多为支摘窗,这是上下两扇组合的窗式,一般为上大下小,上扇可以支起,下扇可以摘下,所以称支摘窗( 见图4) 。支起上扇能通风采光,下扇则有遮掩作用,可避免里面一览无遗。卧室的窗多为两樘并列,中间有一宽窗框相隔。厨房的门两边有窗,不能支摘,称为马窗。窗下垫有厚木板,称之窗台板。上扇窗有木窗格,有诸多变化,如横竖格、方胜格、盘肠格等( 见图4) ,上面多糊纸。其特点是“窗户纸糊在外”,成为“关东山三大怪”之一。这是因为长白山区冬季寒冷,窗户纸在格外糊不缓霜,不会脱落。当年糊窗的纸为当地土法生产的麻纸,质地粗糙,透明性差,拉力也差。因此,山民常常在纸上勒上麻纰,以增加拉力,还要刷上豆油,使纸半透明又可抗雨雪。还有山民用高丽纸,比较结实耐用。上扇窗上端有轴,可向上支起来,但要向里开,不能向外,用棍支撑或用钩挂。这种窗户钩多用树叉制作,也有的用狍子腿。山里的木屋为了保暖,建得都很低矮,房檐低于窗框,上扇窗只能向里开。下扇窗四周有方格,近代镶装玻璃,透光好,屋里光线充足。夏秋季节,此扇窗可以摘下来,室内南北通风,十分凉爽。
2. 木瓦及劈制
长白山木屋“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3]p9 ,即以木片、桦皮代瓦或披苫山房草。木瓦是木嗑楞房子所特有的。木瓦的木材取自山林中的倒木,以红松为佳,多锯取倒木的下端。红松多树脂,根部尤多,抗腐蚀。山民将原木锯成约一尺半长( 45 cm 左右) 的木段,然后用劈刀或铡刀放在木墩上,用铁锤砸刀背,将木墩劈成一片片,每片厚约3 cm,这就是木瓦,也称“苫房柈子”( 见图5 ) 。这种木瓦必须是劈出来的,板上呈现沿木纤维的若干沟沟,利于排水。如用锯成的木板,则木板表面太光洁,不利于“顺水”。劈成的木瓦宽窄不一,长短也不尽相同。将木瓦从下而上层层铺到房顶上,为防止狂风吹动,“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7]p354。有的用片石压在脊瓦上,使木瓦牢固。木瓦可使用几十年不朽烂、不变形。年久,白黄颜色的木瓦会因氧化而变为灰色,如同青瓦般素雅,背坡的木瓦则长满鲜绿的苔藓,如同琉璃般古朴。在山里,也有山民以桦树皮为瓦的,此物简易、省力,剪成较长的大片儿,长可为1 m 左右,也是一种较好的苫房材
料。还有山民用苫房草苫房,但三五年需更换一次,不耐用。
3. 木烟囱
长白山木屋的木烟囱是一棵空树筒,又粗、又长,高过屋脊。淡淡青烟袅袅升腾,散发着薪木燃烧的馨香。许多志书均予记述: “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而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久之碎裂,则护以泥或藤缚之。”[7]p363 在深山老林中,多有枯死的参天大树,木心朽烂而成空桶。这是制作木烟囱的理想材料,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长约3~ 4 m,直径约50 cm 左右。用火燎尽树心朽木,再灌涂稀泥巴,立于檐外( 见图6) 。底部有一横树筒和炕相通。烟囱脖子因有热烟流通,就势垒成鸡窝,冬天小鸡在窝里如同在室内一般温暖,冷天也下蛋,体现了山里人的智慧。这种木烟囱,经久耐用,可几十年不朽,至今犹存。
雪中木屋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